一代高僧玄奘大师,能到印度求法,能经过八百里流沙,克服种种困难,在于他“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的愿力,而能有这么大的抱负、愿心和毅力,难道不是因为具有忍耐力吗?唐朝鉴真和尚为了到日本传戒法,历经12年,经过6次的艰难与挫折,最后到达日本时,双目已失明,虽然他肉体受损,但是完成了毕生的愿望,戒法也因此东传。他这种为法忘躯的精神也就是从“忍耐”中培养出来的。
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一坐就是9年,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力,禅学又怎能传来中国而发扬光大?六祖惠能屈守于猎人群中,等待因缘成熟而大振宗风,如果不能忍一时之气,早就死于非命了,又怎能成为一代祖师呢?
在《杂宝藏经》中说明忍耐有五种利益:
1.能忍耐就没有人能怨恨。
2.能忍耐就能成就一切事业。
3.能忍耐就能受众人爱敬。
4.能忍耐就能有好名声。
5.能忍耐就能善道。
当我们遇着不如意的事,碰到不如意的人,若能平心静气,自己反省,或许可以找出一条平顺的路;用生气来抵制,只有让事情更恶化。
§三、用惭愧心来美化人生
惭愧心是道德之根本,在《阿含经》卷四十七中记载着:“世尊,比丘有二净法能获世间,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惭”是内自羞耻;“愧”是发露向人。我们应该常常反省自己,时时扪心自问,我们的做人处事,我们的起心动念,是不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对得起国家、社会、父母、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