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想的,其实不过是再推进一步:如果农民把经济作物的收获直接当原料卖出去,不如在可能范围里自己加工,甚至制造成了成品出卖,在收入上讲应当更上算。这就是把农业联上了工业了。这其实也就是我们传统乡土经济的方式,在和西洋现代工业势力接触之前,我们乡村中本来是有相当发达的工业的。我也认为乡土工业是形成中国小农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我这种分析使若干读者认为我主张退回闭关时代的经济形态,于是各种“梦呓”、“幻想”等名字加到了我的身上,而忽略了我一再着重的“乡土工业变质”的主张。在这些读者看来,乡土工业必然是落后的,是手工的,是封建的,是小商品生产的。其实在动力、技术、社会关系(生产者和原料及生产工具的关系)、经济组织各方面都是可以变的,而我要提出来讨论的正是乡土工业的内容应当怎样安排,谁知道这些问题竟会这样容易地在几个时髦的名字之下被罩住了?
为了农业的收入着想
在进入乡土工业内容的讨论前,还有几个先决问题得说一下。首先是我们何必维持这种农工混合的乡村社区?在这种社区里,工业的现代化会受到限制,为了工业着想,这种方式是要不得的。关于分散在乡村里的工业在现代技术的应用上有它的限制,这一点我充分同意,下面还要提到。我的出发点却并不是“为了工业着想”,而是“为了这三万万几千万的农民着想”。为农民着想,工业如果离开了乡村,试问他们从哪条路上去提高他们的收入呢?主张工业集中在都市里的朋友们曾答复这问题:“他们可以离开乡村进城来当工人。”这句话是不错的,假如都市工业能很快地把乡村人口吸收到都市里去,使留在乡村里的农民能得到完全靠土地生产来维持生活的农场,这问题自然简单了。我们且不必希望每个农家能像美国那样有四五百英亩的农场,只求增加一倍土地,每家有10英亩的土地,都市就得收容近2万万的人口。如果能这样,中国将是世界上空前的都市化的国家了。我们的资本、资源、人才各方面全够不上这条件(吴景超先生在他的《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与人口》一文中曾分析过这些条件)。于是主张都市工业的人不能不附加一个降低人口的条件了,俾佛利支先生的乌托邦里中国只该有3000万人,不到现有人口的1/10。说我提倡乡土工业是梦呓和幻想的朋友,不知道曾否考虑到大规模工业化有多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