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创作实绩、诗学理想体认自己的存在,使一度被遮蔽、被误读的自己赫然重放光彩,使被忽略与被漠视的东北与东北文化卓然确证自身。几十年已经过去,但她追求诗学理想的宣言依然那么清晰地回荡在文学的天空。
[1] 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88。
[2] 萧红。萧红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
[3] 吴福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3卷1928—1937)[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58—259。
[4] 吴福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3卷1928—1937)[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39。
[5] 吴福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3卷1928—1937)[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62。
[6] 吴福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3卷1928—1937)[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