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画艺术的发展与兴盛。
清前期的民间版画艺术,较之明代进一步获得发展与兴盛,同时,亦出现了一些新的时代艺术特点:一是出现了一大批戏曲与小说的精美版画插图艺术品,如在清初顺治年间镌刻的《绘像三国志》、康熙年间坊刻的《扬州梦》、乾隆年间民间镌刻的《红楼梦》中的插图版画,无论是在题材内容的择取上,抑或在版画镌刻与印制技艺诸方面,均较之前代有所提高与创新。二是版画的传统流派,在清代更获发展,其版刻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如版画的传统流派“徽派”,便在清初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画家、工匠、艺人,并制作出一批高水平技艺的版画传世之作。其中,顺治年间,由徽派工匠、艺人旌德、汤义、刘荣、汤尚所镌刻的画家萧云从画作《太平山水图》共43幅,在艺术风格上具有风景与山水版画的特性,镌刻技艺上,刀法细微,复杂多变,且运用调度十分得体,大有减一刀则损、增一刀则繁之势。此版画被日本人誉为《太平山水画帖》,广为世人临摹,故传至日本后对日本的绘画与版画艺术的发展,影响甚巨。三是专业画家与民间版画工匠、艺人的有机结合,既推动了清代版画艺术的发展,更为版画艺术在民间社会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新的活力。清前期,诸多专业画家的著名画作,均被制作成版画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深受民人的喜爱。如萧云从的作品《离骚图》被制成版画,其中《天问》、《九歌》等幅,形象逼真,镌刻细腻,是在原作基础上进行艺术新加工、新创造的成果。又如,画家刘源的《凌烟阁功臣图》、乾隆时画家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等作品,被制作成版画后,人物、景物线条更加清晰,形象更为传神,画面更富有活力。此外,尤值一提的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南京(金陵)画家王概兄弟制作的版画《芥子园画传》初集的出版问世,更是版画艺术界的一件大事。此画传是王氏兄弟据明人李流芳的稿本增辑后制版的,在镌刻技艺上,则使用了“饾版”的工艺(饾版为木版水印的习称,它是明清时期在安徽民间广为流行的一种在套版基础上发展为多色迭印的美术作品印制方法。其制作工艺流程是,先根据版画稿设色的深浅浓淡、阴阳向背的不同,进行分色,刻成多块印版,然后依色调套印或者迭印,因其刻版堆砌拼凑,有如饾饤,故称之为饾版),从而使画面的线条、着色、比例,更为清晰、精美、准确,是版画艺术品中难得的佳作。画传初集,加之后来相继出版问世的二集、三集、四集,民间广为流传的同时,民人将它作为初学者的入门教材、范本使用。四是清代民间版画艺术在发展变革的同时,也传入宫廷之中,与宫廷艺术相结合,形成“殿版”画艺术,其特点是镌刻工艺精美,着色艳丽华贵,必求工、求精、求美、求贵(华饰);在题材内容上,则多为统治者颂德树碑、粉饰太平、讴歌盛世之作,亦有形象地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场面的版画创作;在制作技艺上,则融进了中西版画制作工艺交流的成果,且获得了一些新突破。其中,代表清前期“殿版”画艺术水平的作品有: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北京工匠艺人朱圭镌刻画家焦秉贞的画作《耕织图》版画作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冷枚刊印的《万寿盛典图》,乾隆年间刊刻的《南巡盛典图》等版画作品,它们具有场面盛大、刻工精细、线条清晰、幅数甚多、调色华美等特点。此外,乾隆时期,乾隆帝为己“十大武功”的业绩树丰碑,命宫廷画家专门制作平准噶尔、平定回部、大小金川战役、统一台湾、服安南、降廓尔喀等战役的宏大战功图,且自题御诗其上,它们多由西洋画家参与绘制,后由法国版画工匠制作成铜版镌刻印刊,每图高2尺许,阔达30尺。刻版技艺中,采用明暗立体与远近透视之法,加之线条清晰、明快、精致,使版画图面更为清新动人,为作品增辉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