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的河南给了李自成滚雪球般发展壮大的大好时机,斯时的河南及相邻各省份“大旱蝗,至冬大饥,人相食”。——前面我们说过,明末恰逢世界性的十七世纪危机,危机的主因就是气候异常,导致粮食减产。无粮不稳的窘境下,人民只能揭竿而起。政府的危机却是反政府武装的机遇,李自成军队进入河南后,“饥民从者日众”。
投奔到李自成农民军旗下的,从这时起,除了饥民外,开始有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加入,意味着李自成部已经从流贼上升为某种意义上的正义之师。至少,对往往囿于礼教的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敢冒着灭族的危险和乱臣贼子的骂名加入到农民军队伍,说明他们对李自成寄予了相当希望。他们愿意把身家性命押在李自成这张牌上,愿意和这个陕北农民同生死,共富贵。
对李自成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知识分子有三个,即李岩、牛金星和宋献策。
李岩,又名李信,河南杞县人,曾中过举人。其父李精白出任过部长级的尚书,可惜这一高级职位来得并不光彩,乃是依附阉党魏忠贤的结果。魏忠贤倒台后,李岩的父亲跟着倒霉,下狱论死。与乃父不同,李岩好施尚义,当地人称李公子。崇祯年间,河南连年大旱,饥民遍野,但杞县县令宋某不仅不赈灾,反而加紧催收赋税。李岩跑去劝说宋县令,要求他暂停催收,还是先设法赈灾吧。宋县令不同意——赋税不交,无法应付上司;要行赈灾,县城没钱粮。李岩回家后,从自家的仓库里捐了两百石米作为赈灾之用。荒唐的是,李岩的善举不仅没为他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让他不得不毁家举义,走上了和政府作对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