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不管是秦穆公还是秦孝公,稍微理智一点儿的秦国统治者都能看到,以秦国当时落后的整体国力而言,单单依靠本国人才就想要争霸天下,那是完全不可能的。正是这条从秦孝公以来就持续不断的招徕客卿的国策,才使得原本文化经济落后的秦国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实现自己的大国梦。对于这点,李斯同样看得很清楚,他之所以在《谏逐客书》中开篇再次强调这点,就是希望秦王政会比那些民粹派理智一些,看了之后能够明白秦国为什么会坚定不移地执行招徕客卿的政策。
不慕虚名求务实:真正成功的秦国客卿政策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皆以客之功。
——李斯《谏逐客书》
其实,率先认识到客卿重要性的也不是秦国。早在秦国商鞅变法之前,魏文侯就宣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招揽到吴起这种富有军事才能的客卿。而其他各国招揽客卿的记录也屡见不鲜:燕昭王筑起黄金台,招揽到乐毅、剧辛这种名将,一口气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以雪国耻;赵烈侯重用牛畜、荀欣和徐越等客卿,“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而韩昭侯则拜客卿申不害为相进行改革。到了战国后期,这种招揽异国人才的风气愈演愈烈,甚至就连一些有条件的国家重臣也开始招贤纳士,涌现出了齐孟尝君、魏信陵君、赵平原君和楚春申君这种一口气养几千名门客的“战国四君子”。真要和他们比起来,秦国政府也好,文信侯吕不韦也好,无论是在声势还是规模上,似乎都没有办法和东方诸国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