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法]亨利·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第一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王作虹、成穷译。
[1] 见英国作家吉普林(Kipling,1865—1936)的《独处鲁克》,引自《发明家》文集。
[2] 朱生豪译为“美即丑恶丑即美”。参见《麦克白斯》第一章第一场,见《莎士比亚全集》,第8集,30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译注。
[3] 芝诺(Zenon,约公元前490—前436):古希腊爱利亚学派哲学家。这里指他的“飞矢不动”论,即:认为一支飞箭在一定时间内经过很多点,但在每一点上它都必然停留在那一点上,因此是静止的。把许多这样静止的点集合起来,仍然是静止的,故飞矢不动。——译注。
[4] 参见《圣经·旧约·马太福音》,第五章。——译注。
[5] 参见上书。——译注。
[德]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非形式的价值伦理学》(1913)(节选)
《道德建构中的怨恨》(1914)(节选)
《同情的本质和诸形式》(1923)(节选)
《爱的秩序》(1938)(节选)
《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非形式的价值伦理学》(1913)(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