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陶俑刻字“咸阳亲”
陶俑左肩的“咸阳亲”刻字
在陪葬坑一号俑的西北侧,考古人员发现了被编为二号的陶俑,俑体残破为十余块。和一号俑不同的是,二号俑的左臂和左腿已残失,而头部尚在。修复后,俑的面部五官端正,表情肃穆,留有“八”字形短须。其穿戴和一号俑基本相同,但动作却别具特色。颇有意味的是,不仅一、二号陶俑有差异,整个第三过洞后来出土的陶俑,都是姿态各异,风格、服饰、装束等诸方面都与兵马俑截然不同。据考古人员分析研究,认为这批陶俑可能是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活动的百戏俑。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竞技类的杂技项目已逐渐形成,种类也日益增多,出现了所谓的百戏,其项目包括技击、跑狗、爬竿、扛鼎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百戏逐渐成为当时各国统治阶层的主要娱乐项目之一。据说秦始皇的祖爷秦武王本人就是因与他人扛鼎较力绝膑而死。当时的娱乐活动,如寻碙(也叫抉卢,即爬杆)、角力(角抵)、俳优(即说唱)、丸剑、戏车等等,兴于春秋战国,盛于秦汉,绵延至后世。1984年6月,在安徽马鞍山市发现的三国吴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朱然墓中的宫闱宴乐图大漆案上,就绘有皇帝与王侯宴饮并观赏乐舞百戏的场面,图中所表演的百戏节目有弄剑、弄镜、武女、鼓吹、弄丸、寻碙、连倒、转车轮、龟戏、猴戏等约十种之多。艺人们或跳跃、或飞舞、或倒立、或旋转,观看者或嬉戏、或亲热、或端坐、或交谈,场面逼真,惟妙惟肖,精彩绝伦。根据秦陵出土的错金银“乐府钟”,可知秦时已专设国家的音乐机构——乐府,目的主要是为其统治者享乐服务。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不理朝政,整天除了酒色之外,便是观看角抵(古代摔跤活动)之戏。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显然这是泛指当时南方的艺术表演不如北方的好,而兵器制造质量却比北方高。事实上,秦统一后,曾集六国的伎乐俳优等艺人于咸阳,使百戏登上秦宫廷大雅之堂。艺术的相互交流、融合,使得无论是歌者、舞者,拟或是竞技者,都可能在演出中汲取各家之长,使自己的表演更具风采和艺术魅力。从秦陵出土的百戏俑来看,有一个被编为五号的陶俑,身材魁梧,肌肉发达,在左臂与身体间有一约十厘米的空隙,推测原来可能是垂直插置有竿状的物体,或许是秦代顶撞大力士的形象再现。而被编为三号的陶俑,扭胯鼓腹,右臂上举,尽管因手臂残失,所举之物已难以推断,但从姿态来看,似是正在挺举一件重物,可能就是秦代扛鼎大力士的形象再现。那个在第二过洞内出土的大铜鼎,会不会就是这位大力士表演的真实道具,考古人员曾做过这方面的联系,但多数学者认为这种可能性较小。或许,这一切又成为难解之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