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传说包拯父母五十岁时方得此子,但是他父亲见刚生下来的包拯小脸漆黑,如黑锅底一般,额上还有一个月牙,便认为此子不祥,将其弃置村外小树林中。但包拯的大嫂周氏为人心地善良,不忍心让小包拯在树林中冻饿至死,就偷偷将他抱回了家。不久,包拯的父母死去。周氏则含辛茹苦地养育小包拯。
包拯从小聪明机灵,称大嫂为“嫂娘”,周氏对他疼爱有加,胜过亲子。并且从并不宽裕的家庭生活中节省下钱来,让包拯读书习字。包拯非常懂事,勤奋刻苦,深得老师的喜爱。
岁月流逝,转眼到了宋仁宗天圣五年,全国科举考试又开始了,包拯高中榜首。考上了进士的他,被朝廷任命为天长县县令,从此包拯步入仕途。
在天长县为官期间,包拯爱民如子,专为百姓办事。他经常与家人包兴微服私访,探察民情。上任不久,便发现天长县许多人为图暴利,将耕牛杀了卖肉。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包拯就让书吏写了一张告示,禁止宰杀耕牛,否则便视为犯法,将严惩不贷。
告示贴出的第二天,一个农人牵着满嘴是血的耕牛来县衙告状,说是有人将牛舌头割了去。包拯闻听,不由得双眉微皱,暗自思忖。一会儿,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对这个农人说:“牛舌头割掉再也长不出来了,你还是回去把牛杀了卖肉吧。”农人对他的答复不满,赖着不走,结果被衙役轰出了大堂。农人无法,只得愤愤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