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是为皇帝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讲席上除研读经史外,还联系朝政实践,切磋时务,目的是为了提高皇帝独立处理政务的能力。明代经筵制度从明初不定期讲读,到明英宗正统初年正式确立。经筵讲读又分经筵(又名大经筵或月讲)和日讲(又名小经筵)。经筵规定每年的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十月春秋进讲,每月三次,逢二举行。日讲不拘期,除每逢三、七、九日为皇帝临朝处理政务或接受群臣朝觐的日子外,一般每日都讲,一年四季寒暑不辍。经筵日讲的内容以儒家经典、历朝正史、宋明理学典要、明朝皇家先祖制诰及祖规遗训、典章制度、处理政务的经验方法以及文翰诗赋等。经筵礼仪十分隆重,但无多少实质内容。日讲形式简单,但进讲通俗易懂而且更加接近实际,所以日讲才真正成为教育皇帝的课堂。
《明解增和千家诗注》手抄彩绘本
皇太子的讲读在东宫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一般视年龄及知识水平而定,比较有系统性。有的皇太子在幼年即册封,故其教育有小学与大学之分。皇太子所用教科书主要是《四书》、经史等,讲读官亦由翰林之士充任。诸王读书在书堂进行。明初,明太祖在加强皇权的同时,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实行分封藩王的制度,这一制度被以后各朝沿袭下来。按照这一制度,诸王长大后要就藩各地,担当守卫明朝江山的大任,所以对诸王的教育也极为重视。诸王读书仪从明初开始建立,至天顺二年(1458年)定为常规,万历六年(1578年)又加详定,亦分春秋进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