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里神
尽管以《大诰》强行规范和推行了社会设计,但朱元璋也深知,光靠一时“民众运动”并不能持续久远,关键还得靠相应的制度体系运作来维持保障。这两件事情可以视为互为因果,即为了建立他理想中的社会形态制度,必须掀起一场疾风暴雨式的民众运动;而大规模民众运动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建立一套与元代形态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
朱元璋于此深谋远虑。他曾认真总结元朝政权倾覆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礼仪不修,“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使天下骚动。”就连元末各股义军队伍的先后失败,他认为也是由于“皆无礼法,恣情任私,纵为暴乱,由不知驭下之道,是以卒至于亡”。所以初登吴王之位,便把“制礼”作为要务,告谕群臣说:
礼法,国之纪纲。礼法立,则民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60]
洪武二年(1369)八月,明太祖以“国家创业之初,礼制未备”,敕中书省传令全国各地举荐“素志高洁、博通古今、练达时宜之士。年四十以上者,礼送至京,参考古今制度,以定一代之典”。于是“儒士徐一夔、梁寅、刘于、周子谅、胡行筒、刘余弼、董彝、蔡深、滕公琰至京”,入局参修礼书。[61]这些白衣秀士大多出于江南理学重镇,而宋濂却未能参与修礼大典。罗仲辉于此曾有详尽考订,可以参看。[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