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案例在今天并不少见。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这种行为的出发点是他人与我是没有关系的,或者说他人与我的关系只是一种功用的关系,如果说他人对我有价值,那跟我就是有关的,这就是他人的使用价值化。这实际上是唯我论的、极端利己主义的生命姿态,正是以自我中心的、利己主义的生命姿态导致了冷漠行为的发生。问题在于,这种利己主义的生命姿态的依据又是什么?
我们今天的孩子们更多地生活在个人的感官经验之中。基于生命自然的快乐原则成为生命的基本原则,快乐是以肉身感官为载体,这导致审美愉悦中的感性主义。与此同时,他们思考问题总是从自己所能看得见的利益出发,形成思维中的俗世化的经验主义,孩子思考问题是基于个人的经验和自幼形成的生命习惯。正是基于感性审美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之上的利己主义生命姿态导致孩子们丝毫不顾及他人,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不幸之上。
当然,反过来,我们应该是理解孩子们,而不是简单的谴责他们,他们的生命姿态同样是一点点被周遭环境形塑出来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渗透在个人生命周遭之中的,特别是大众文化中不断熏染的个人成功幻象,对孩子们的影响至深。与此同时,社会所渲染的目标也成了教育中孩子们的价值目标,读书就是获得个人的成功,个人生活的成功成为教育的主导性,我们的教育并不足以触及个人成功之上的更高目的。由于我们的教育竞争的激烈,由此而来的应试教育的无孔不入,以及这种竞争带给个人的伦理影响乃是生命的狭隘,由此而造就狭隘的伪精英主义的个人。一个人越被陷入应试的技术之中,他的生命空间就越小、越被局限。应试教育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大大缩减了个人在教育中陶冶的可能性,成长中的孩子们在知识与智力上的发展丝毫也不影响他们在伦理上的自私与狭隘。